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劃-農友訪查-大屯-990713-黃忠安









 







 


 


 





採訪員:孫夢琳、陳瑞東


編輯者:孫夢琳



 


黃忠安先生從小家裡便生長在大屯山,家中從事農業,黃忠安先生上了初中以後便逐漸開始接手家裡的農園,成為全職的農夫,最早家中的主要作物是橘子,而所種的其他蔬菜則是拿來自家食用或是餵養豬隻,在漫長的農夫生涯中他也有幾年在台北市擔任公車司機,但擁有新的工作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農園,而是將農園轉成副業,將公車則當成主業,每天下班以後還是可以回家務農,幾年後又做回了全職農夫。


 


 


說:黃忠安先生帶領採訪員參觀自家農園,每個細微處都有著一小段故事。



 


 


隨著時間流逝,現在家中已有十幾年沒有養豬,主要的作物也從橘子變成時令蔬果,黃忠安先生說:「我們種的蔬 菜,南部是趕不上我們的。因為我們都是現摘現賣,口感又嫩,南部來的,我們再去超市買都不好吃了,像芥蘭菜從南部上來隔一天那些甜味就都沒有了!」黃忠安先生也表示:「目前農會辦的大屯果樹產銷班只有在加強生產,沒有做銷的部分,但靠近都市的農戶還是要自己想辦法來去賣,自產自銷才賺得多,蔬菜要是自己拿到網路上賣,消費者看不到實物也會擔心品質而不敢購買,所以現在還是維持著自己種菜再由太太拿到山下賣的模式。」不過太太在市場沒有固定租用的攤位,有時候邊賣菜還要邊躲警察,目前有地方種卻沒地方可賣;如果有地方可以穩定的賣,那農民也敢放心的種更多不怕銷不完。


 



圖說:在農園中現摘的玉米充滿水份,甚至可以生吃,味道相當甘甜。




「種菜數量要控制好,一下收成很多賣不完也沒有用。」正如同黃忠安先生所講,他將種菜的季節性與輪作控制得相當恰當,幾乎整年都有產收不同的蔬果,他甚至將自己的幾片農園繪成地圖記在自己的小冊子中,用不同記號在地圖中標示各個時間所種植的作物及收成,用來推算不同地區適合種植的作物,也會依照時令去種植一些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例如每年的八、九月容易有颱風,黃忠安先生便會看準商機,在這段時間前,提前栽種平原地區容易因風災而淹死青蔥,或是算好過年的日子,種下大白菜與大蒜等作物。


 



說:農園中才剛起步的魚池,養有草魚、台灣鯛,剛生長兩年的魚還要再過幾年才可以食用。


  在黃忠安先生的農園中許多設備佈置都是由黃忠安先生一手包辦,不管是安裝機器、架支架,甚至鋪水泥黃忠安先生都是自己來,因為自己不動手沒有人會來幫忙完成這些工作;由於務農所費心力較多,近幾年黃忠安先生開始將部分農園鋪上水泥,打算改作魚池希望可以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談到做農的辛勞,黃忠安先生這麼說:「做農這麼辛苦現在沒有人要做農了,換成是你,你要做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