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陳瑞東、孫夢琳
【圖文】孫夢琳
初次拜訪陳木桂先生夫妻時因為聽錯固定販售的地方,不小心和正在販賣農產的陳太太擦身而過,當天下午在經過熱心的農友指路後終於順利的抵達了陳木桂先生家。陳木桂先生的住家與農園相當接近,兩者中間間隔著一條登山步道與庭院接壤,因此也常有不少登山客會在經過陳木桂先生家時,看到一座小巧的蕃茄園與好幾種餐桌上常見的蔬菜。
陳木桂先生從小便在農業家庭生長,早期家中主要的作物,是大量種植桶橋、葡萄柚等水果;但隨著時代變遷和大部分的大屯農友一樣,他也逐漸將農園的作物轉向少量多樣化的方式種植,目前他以桶柑與綠竹筍作為主要的作物,每天一個人開著「鐵牛仔車」(台語的農用貨車)去照顧果樹或是不時走到住家旁的農地一點一滴地為農園澆灌愛心,雖然問及農藥時陳木桂先生總是實在的告訴我們使用的是半有機肥料,含有化肥,但事實上農園中的肥料仍是有機肥佔了絕大多數,多年來他也堅持不用除草劑,每用機器除完一次草就要花上他一個多禮拜的時間,但陳木桂先生樂觀的說:「一年除三次草,除下來的放著不動時間久了就會自然變成堆肥。」粗略換算下來,每年他都有快要一個月都是在豔陽下除草中渡過的!
不過夫妻倆這樣辛苦的照顧農園,用心種出的農產品卻沒有固定的客源和販售地點。只能靠著陳太太每天在騎樓旁販賣或是少量的店家預約來維持生計,站在主要種植桶柑的農園中,發現整片農園順著地勢呈現的樣貌,接近一個直立的長方形便向陳木桂先生詢問,位於高處的桶柑產收是否容易受到彌猴損壞?沒想到竟問到了陳木桂先生的傷心處,他和我們說:「地勢較高的果園當然會因為彌猴破壞而使農產受損,國家公園還曾說過要將易受破壞的農地徵收,但因為沒有經費就都沒再做了,如果國家公園可以徵收過去當然很好;因為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作農太苦,家裡也沒人願意接手農園;種田就是不想讓自己和土地閒著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