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陽明山北投支持型農業PPGIS地圖
看水‧吃巧‧顧健康.......北投女巫的守護讓這片好山好水好人情的地方充滿想像。在地農人的生活與年輕藝術家的風格有著質樸的創意,一點一滴呵護栽種的無毒安心蔬果、農家特色DIY、一分一毫原創設計製成的素人時尚商品等等,我們把好事好物誠心介紹給大家,一起來被手感的東西感動與心動吧!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810-詹水源
【採訪】孫夢琳、陳毅章、洪作綱
【圖文】孫夢琳、洪作綱
「認證?誰做的認證?」
之前曾經當過有機認證員的
有鑒於近年來農產品大量的進口,而將其農地改為休閒農場,也就是現今的「二崎生態休閒農場」,對於休閒農場的規劃,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809-勤榮輝
採訪員:洪作綱、孫夢琳、陳毅章
編輯者:孫夢琳
大屯里的勤榮輝里長,平時除了處理村里間的事務外,對於當地農友的農產推廣也相當關心。為了重新推廣過去大屯里主要的作物桶柑,他甚至在自家的農園也種起約兩分地的桶柑,希望能以身作則,帶動當地農友重拾對桶柑的信心。
由於大屯生長環境特別,擁有足夠的日照、優良的水質、土壤,所以當地所產的桶柑橘皮含量與精油值都相當高,甚至在過年產收的桶柑可以擺到元宵之後再食用,比其他地區產收的柑橘類更加耐放,其微酸的滋味更是大屯桶柑獨具魅力的口味,甚至在日治時期設置了桶柑的加工廠,幾十年前連全國第一間觀光果園也都是在大屯開業!然而農友們見到了桶柑的商機紛紛增加種植量後,卻面臨產量過大價格下跌的窘境,久而久之農友們對美味的桶柑失去了信心,隨著時代變遷,大屯桶柑才會成為里民們「每到過年,整個山頭都是一片橘紅。」的回憶。
有了帶動桶柑產銷的理想,勤里長和夫人也費時三年一起研發了新的桶柑產品:蜜柑(橘餅)。除了將自家產收的桶柑加工製成蜜柑,也有向當地產量較多的農友收購,強調在地種植、在地製造的想法,雖然現在人力有限,但若能成功的購置機器設備,未來他也相當期待能藉由加工品的形式提升當地桶柑的銷售量。訪談過程中,勤里長對於農友面臨到的困境感到相當痛心:「做農都是要找時間做,全心做農會餓死。」他和我們說道,務農的人才曉得做農辛苦,除了要面臨氣候、蟲害的威脅,還要想辦法將辛苦種出的農產銷出去,現在大屯里的農友多數是種以自家食用,對於農園的工作多半是抱著兼職或休閒的心態,儘管農友們付出的時間力氣往往與收入難以平衡,卻仍持續種植作物捨不得看到土地荒廢。
憶起從前,他說從前每到產季就可以看到男人們一次就擔個一百多斤的桶柑,在山間小路走動,女人負責採收,男人負責將桶柑擔到主要道路上讓大盤商用貨車載走,勤里長聊完這段往事,談及現在村內老人家的現況:「你們去廟口找隨便老農友來問,沒有一個膝蓋是好的。」過去肩上深重的負荷不僅深深刻劃在農友們心中,如此來回山路,也使得他們的膝蓋留下了桶柑風光歲月的證明。
大菁藍染:小時候常可以在山裡面看到大菁,最近幾年也曾在山中播下大菁種子,現在位於菁礐橋上方100公尺的溪邊(觀雲橋旁的農用小路),可以看見野生的大菁。從以前的舊地名上菁礐、下菁礐可以曉得200多年前大屯的製藍業相當興盛,不過當地大多只負責製作染泥輸出,實際染布則較少聽聞。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27-陳金樹
【採訪】孫夢琳、洪作綱
【圖文】孫夢琳
陳金樹先生從小便生長在農業家庭,種植桶柑的歲月可以遠推回他阿公那一代,相傳下來老經驗超過百年。
從前家中不僅只有現講位於230巷內的幾分地,在地勢較高的農園種植著更多的桶柑,但由於彌猴常出沒為農作帶來嚴重的破壞,加上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管制,無法制止或捕捉彌猴,前幾年他只好放棄了山頭種植數代的桶柑園,轉而在230巷的農園開始種植桶柑,憑著一生致力於桶柑種植的老經驗,不過四、五年的時間新的桶柑園便開始有了收成,也隨著果樹成長,產收的桶柑也一年比一年長得更大。
不過在山區坡地種植,每到颱風天便要擔心雨水沖刷導致土石流失,沖毀辛苦培育的農作,所以他就地取材用沖刷下來的碎石,一塊塊將石頭堆成圍成樓梯狀的田園,沒想到田園才剛整理到一半就接到陽明山國家管理處的違規通知,才曉得修整梯田也要申請,透過勤里長幫忙申請又經過專家幾次會勘後,陽管處給出的建議實在是讓陳金樹先生感到一個頭兩個大!雖然相當遺憾,最後他也只好放棄整田農園的想法,年年向老天爺祈禱颱風季節過後農園不要被土石沖毀。
閒聊中我們得知陳金樹先生是十四歲時,就讀國民學校畢業後才逐漸接手家中農作,這所學校也正是大屯國小的前身,在陳金樹先生就讀時還是間日本學校,屬於北投公學校的分校。附近許多農友也曾經就讀該校,一起學習日文,所以當地有上過學的農友多半會使用一點簡單的日文。
談及大菁藍染工藝時,陳金樹先生和對面農園的黃先生也都曉得以前大屯曾經有過這種工藝,不過那已經是他們阿公、阿嬤那代以前的事情,所以許多染布的事都只能聽長輩用講故事的方式去說,並沒有真正見過,不過他們也相信在溪谷上游還有許多野生的大菁,只是沒有特別去找來看過,所以大菁的模樣和位置,他們也不能肯定。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26-林敬賢
【採訪】孫夢琳、洪作綱
【圖文】孫夢琳、洪作綱
隨著一條連柏油都沒有鋪的產業道路進去,歷經了一段斜坡與碎石路後,我們停在一棵大樹下,發現到不斷有水滴滴下來,很疑惑的想說怎麼會突然下雨了,剛剛在外面明明天氣還不錯啊,「那是蟬的尿啦。」
往蕉園裡望去,充滿著熱帶風情的各式香蕉樹盡收眼簾,再搭配著
對於採收香蕉,
而對香蕉危害最大的捲葉蟲,
相對於南部較大的面積與較緩的坡度,在大屯里耕種的農友們的確是多了一層障礙與困難,而在種植屬於熱帶的作物,更是有其困難處,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23-鄭玉燕
【採訪】孫夢琳、洪作綱、邱韋綺
【圖文】洪作綱、邱韋綺
大屯里復興北路152巷之中,有位充滿著喜樂精神的農友,而且還是位女性的農友,她叫做鄭玉燕。儘管家人也常以年事已高為由,勸阻她別再下田耕種,但是
而當我們問到有無去做農產品或是土壤相關的認證時,
隨後便跟著
參觀完菜園後,訪談也差不多告一個段落,而鄭女士也很大方的拿出家中的山泉水請我們飲用,而這山泉水還是有用龍眼花泡過的呢,而參觀菜園時她還親手摘了幾顆南瓜送給我們,讓我們真是滿心歡喜與感謝。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22-陳宗柏
【採訪】孫夢琳、洪作綱
【圖文】孫夢琳
幾年來綠竹筍經由大屯山當地居民與農會的推廣,逐漸打出名號,從其他農友口中我們得知了近幾年在綠竹筍節常獲得第一名殊榮的陳宗柏先生。
有五十年農業經驗的陳宗柏先生是大屯里土生土長的農戶;他有著「做事人」的實在性格,在訪談中毫不吝嗇地將種綠竹筍的心得分享給我們,甚至也挖開了幾棵竹子,就地取材的講解怎麼才能種出最上等的綠竹筍;原來要出好筍除了要細心地鬆土提供適合生長的環境,還需要去除竹子的鬚根以免竹筍生長受限,為了讓竹子的口感和味道都能一級棒,也要天天蓋土以免竹筍冒出土壤變得「頭青青」在聽完這麼多的解說後,不難想像陳宗柏先生是真的把種綠竹筍當成「照顧囝仔同款」在細心呵護著!
陳宗柏先生種植竹筍的經驗其實透過三十多年慢慢累積而成,原來在五十年的農業工作中前面有二十年他和大屯里多數的農戶一樣,主要作物是桶柑,但這三十年來他一直專心於綠竹筍,聊到桶柑這部分的經驗時,陳宗柏先生則大方的說:「其實種竹筍比種桶柑難。」原來是指竹筍從種下到長出來每個步驟都需要動腦筋,他不像水果會自由生長,綠竹筍在長出來的很久之前就要先想好:怎麼種?怎麼留竹母?怎麼留筍節?怎麼割?若其中某個環節沒有顧到,那麼綠竹筍的生長便會脫離控制,使得味道、口感變差,甚至原本每年可以採收三次的底限會被降為一次!儘管現在採收時總會全家總動員,老中青三代全部出馬,但真正有辦法執刀採收的全家裡面也只有陳宗柏先生和兒子兩人,其他家人則害羞的說:「我們只能幫忙提一下籃子而已。」種植綠竹筍的整個過程中除了要有老經驗,每天的用心照料更不能缺,隨著年齡增長,陳宗柏先生雖然也慢慢將工作轉為休閒,還是忍不住天天一次、兩次地往農園裡跑,他勤奮的性格見了都忍不住讓人會心一笑。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22-黃壽
【採訪】孫夢琳、洪作綱
【圖文】孫夢琳
黃壽先生目前農園中所種的農產,除了桶柑之外幾乎都是為自家食用所種。在黃壽先生的記憶中,是在他爸爸那一代才開始在大屯買了幾分土地當作農園來種植一些地瓜,桶柑則是後來才開始種植的,那個時候改種桶柑,雖然產量多,收入卻僅夠家人糊口,生活也是過得相當辛苦。他說:「以前光是我們山上一天就可以收三、四十擔(註一)的桶柑可以拿下去賣,放眼望去山頭你看得到的地方都是桶柑,可以拿到北投市場去賣。」
後來因為父親較早過世,所以黃壽先生和幾個兄弟提前接手了家中的農事,現在他種植桶柑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改用輕鬆的心態讓自己有工作可以活動,所以他也開玩笑說:「現在這些賣桶柑而來的收入,剛好夠用來抽點煙喝點酒。」生活上主要的支出還是靠著年輕時打拼存下的錢,主要是因為目前收成的量比以前少,種太多會怕賣不完,而且賣出的價錢和成本幾乎差不多,就只好一個人算是在半休閒的種桶柑,賣多少就賺多少。
不過他也因為無合法地方可以賣桶柑而傷透腦筋,他相當感嘆,把自己賣農產說成是在做賊:「古早的時候農產都可以在菜市場賣,現在不行,現在路邊蹲著賣就是做賊,警察會來抓,有時候一張單子就是一千兩百五,賣整攤的桶柑都還不夠賠。要是和別人租位置一天就是上千,也算不合,最後還是只能一邊跑一邊賣…這就是賊,做賊給警察抓。」短短幾句話說出了道不盡的辛酸,目前他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幫忙解決產季銷售桶柑的問題,希望能有個穩定的地方供他販售辛苦一年種植下來的桶柑。
在訪談的一開始,黃壽先生還打趣的說「現在哪有種菜啊!」,後來想想真是位風趣的人,因為大多種植的都是桶柑吧,所以才會這樣說。儘管黃先生滔滔不絕的提起往事,像是現在賣桶柑像做賊一樣,但是在提到他早逝的父親,黃壽先生卻會摀著臉不斷地重複「我阿爸卡早時就死了,現在我都七十多了……。」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十分心酸,卻也透露出歲月無情且不斷的流動,以及對逝去的親人深深的思念,不過黃壽先生也馬上收拾了情緒,爽朗的帶著我們去他的田地參觀。
註一:一擔是100台斤,也就是60公斤。1擔=100台斤=60公斤。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20-陳石永
【採訪】陳瑞東、孫夢琳
【圖文】孫夢琳
桶柑的由來-在三、四百年前大屯里一帶居民多半是在雍正年間由福建、閩南移民而來,時間推算起來比鄭成功還要更早,所有的作物也都隨著移民一起來到台灣,大屯當地許多移民一開始是從泉州帶著茶葉來到台灣種植,草山的移民至今陸續種植過茶葉、大菁、鳳梨、桶柑…等作物。
其中,桶柑從前又稱作草山柑,或因產期在農曆年間也有人稱之為年柑,桶柑原本是在中國長江以南種植,屬於華南地區的作物,由於早期首都是定都在北京而且交通運輸不像現代這麼發達,如果要讓皇帝吃到的話就必需將桶柑北運,運送期間會將這些柑裝在木製的桶子裡面,所以大家才會用桶柑來稱呼他!
在六十、七十年代,台灣因為進口的水口量少,南來北往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當時草山的桶柑相當出名,特別是每到冬天,一眼望去草山整個山頭都是桶柑成熟的橘紅顏色,國外連新加坡、香港、日本進口的柑橘都是選擇草山的桶柑。草山桶柑之所以有名,是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假如在新竹以南種植桶柑,成熟時果實的水份會比較少,相對就不那麼美味;以前北投天然的硫礦多,因為土壤中就含有天然的硫礦才會使桶柑的顏色特別紅,所以種的時候不用噴顏色就非常漂亮味道也很甜;不必像其他地方會在年底要出售柑橘前才對柑橘的表面噴上硫礦吹出橘紅色。
但陳石永先生與我們聊到最後卻也感嘆的說:「以前陽民山到處都可以當溫泉,山上每個地方都在泡煙,這幾十年來天氣變了,牽溫泉管也導致硫礦慢慢流失,土質、天氣都變了。」
大菁藍染-其實以前的染料很多不止大菁而已,植物染很多植物都可以染。一般「他們」(志同道合的同好約在陳石永先生家)染出來做成成品也是會在我這邊做,以前大菁的青染起來不像化礐那麼亮,天然的染料費用比化礐的貴,家裡的長輩也曾經有染過,現在我田裡面和家裡也都有種一點。
在大屯,大菁以前種是有種,但他在果樹、雜樹底下他都可以生長,開花以後種子掉下來也都可以自己長,只要是陰濕的地方長得特別好,所以特別栽種大菁的情況不多。現在野生的當然還有,在溪谷裡面想找的話要順著溪谷找上去也可以找到菁礐池。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20-林碧珠
【採訪】林祐村、洪作綱
【圖文】林祐村、洪作綱
在訪談了幾位農友之後,不難發現到大多的農友都為男性,而要看到女性在農田裡的身影,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是在大屯里之中,仍是有位女性農友,靠著自己樸實的雙手,去栽種那高品質的蔬菜,那就是本次的訪談主角,
或許是我們抵達之前還在睡午覺,在帶領著我們前往他農田之中,不時的會發出一些呢喃,但是從那清幽的小徑中走到農地之後,他便恢復了精神告訴我們她的竹林所在。熟悉的竹林映入眼簾,搭配著微風徐徐吹來,在這夏日之中可謂享受,但在這竹林之中,卻總覺得有點不同。而繼續往田地深處走後,看到了一個小水池,裡頭栽種了芋頭以及一株株不知道的東西。「這是什麼作物呢?」我們疑惑的問。「蛤?你們不知道?」我們依然搖搖頭表示不知道。「那是筊白筍啦!」這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幾株就是很好吃的茭白筍啊。而為了避免水塘裡頭的水過多,還有特別做出一個排水管,將多餘的水引導至另外一塊田地呢。
隨後,
最後我們詢問有關大菁的部份,
不論是照顧作物的態度,或是對於農業將來的展望,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16-陳水珍
【採訪】陳佩研、孫夢琳、洪作綱
【圖文】陳佩研、孫夢琳、洪作綱
多次於復興三路上來來回回的,時常會在一個轉角看到石碑,指明著後方那條與復興三路分開的道路是前往上清宮的,依稀有其中的印象,也常會去思考若遵循著那條路下去,會是個怎樣的地方。抵達
在訪談中,看到樹上頭吊著很多光碟片,便好奇的問到「這些樹上吊著的光碟是幹麻用的啊?」
在使用肥料這部份,
最後臨行前,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劃-農友訪查-大屯-990713-黃忠安
採訪員:孫夢琳、陳瑞東
編輯者:孫夢琳
圖說:黃忠安先生帶領採訪員參觀自家農園,每個細微處都有著一小段故事。
隨著時間流逝,現在家中已有十幾年沒有養豬,主要的作物也從橘子變成時令蔬果,
圖說:在農園中現摘的玉米充滿水份,甚至可以生吃,味道相當甘甜。
「種菜數量要控制好,一下收成很多賣不完也沒有用。」正如同
圖說:農園中才剛起步的魚池,養有草魚、台灣鯛,剛生長兩年的魚還要再過幾年才可以食用。
在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13-陳木桂
【採訪】陳瑞東、孫夢琳
【圖文】孫夢琳
初次拜訪陳木桂先生夫妻時因為聽錯固定販售的地方,不小心和正在販賣農產的陳太太擦身而過,當天下午在經過熱心的農友指路後終於順利的抵達了陳木桂先生家。陳木桂先生的住家與農園相當接近,兩者中間間隔著一條登山步道與庭院接壤,因此也常有不少登山客會在經過陳木桂先生家時,看到一座小巧的蕃茄園與好幾種餐桌上常見的蔬菜。
陳木桂先生從小便在農業家庭生長,早期家中主要的作物,是大量種植桶橋、葡萄柚等水果;但隨著時代變遷和大部分的大屯農友一樣,他也逐漸將農園的作物轉向少量多樣化的方式種植,目前他以桶柑與綠竹筍作為主要的作物,每天一個人開著「鐵牛仔車」(台語的農用貨車)去照顧果樹或是不時走到住家旁的農地一點一滴地為農園澆灌愛心,雖然問及農藥時陳木桂先生總是實在的告訴我們使用的是半有機肥料,含有化肥,但事實上農園中的肥料仍是有機肥佔了絕大多數,多年來他也堅持不用除草劑,每用機器除完一次草就要花上他一個多禮拜的時間,但陳木桂先生樂觀的說:「一年除三次草,除下來的放著不動時間久了就會自然變成堆肥。」粗略換算下來,每年他都有快要一個月都是在豔陽下除草中渡過的!
不過夫妻倆這樣辛苦的照顧農園,用心種出的農產品卻沒有固定的客源和販售地點。只能靠著陳太太每天在騎樓旁販賣或是少量的店家預約來維持生計,站在主要種植桶柑的農園中,發現整片農園順著地勢呈現的樣貌,接近一個直立的長方形便向陳木桂先生詢問,位於高處的桶柑產收是否容易受到彌猴損壞?沒想到竟問到了陳木桂先生的傷心處,他和我們說:「地勢較高的果園當然會因為彌猴破壞而使農產受損,國家公園還曾說過要將易受破壞的農地徵收,但因為沒有經費就都沒再做了,如果國家公園可以徵收過去當然很好;因為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作農太苦,家裡也沒人願意接手農園;種田就是不想讓自己和土地閒著而已。」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13-褚昆山
【採訪】林祐村、洪作綱
【圖文】林祐村、洪作綱
與
而因為前一天訪談照片的不足,於是隔天便再度前往復興三路152巷進行第二次的簡短訪談。這次的簡短訪談主要是以拍照為主,而訪談部份就是加減聽。因為
從連續兩天突然的來訪,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13-林阿水
【採訪】林祐村、洪作綱
【圖文】林祐村、洪作綱
炎熱的午後,先行從152巷騎進去,利用等待訪談的另一位訪談員搭公車抵達前的時間,穿梭在復興三路152巷之中,尋找著那99年度綠竹筍冠軍的農友
當我們將機車駛入農友家中的院子後,
「過去的土地所有人姓張和陳較多,而我的祖先是以租地的方式向這兩個大姓承租土地耕作。日本人來的時候,他們以借單的方式,借走農人的土地(註一),但因火災而借據遺失,沒有證據領取該有的補助。而這片農地本來是種植茶樹,但是日本人來了之後,鼓勵我們改以種植養水力較強的竹子,所以農地之中有一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種植竹筍。而後來這片土地交於林務局作為管理的主管機關,明定大樹不可砍,並且要不回土地(註二)。」從較老一輩的農友中,我們總是可以聽到些大屯里這邊的歷史,令人感到頗趣味,當我們聽完故事後,便請
儘管對於徵收土地的不滿意,但
圖一
註一:租借期限為五十年。
註二:因為被政府徵收為國有地。
北投支持型農業計畫-農友訪查-大屯-990713-張明海
【採訪】林祐村、洪作綱
【圖文】林祐村、洪作綱
在清天宮等待另一位訪談的夥伴祐村上來時,其實
頭一次看到
首先我們便先問到是否方便去他家訪談,他好像遲疑了一下,看這情況我們緊接著改口道「能不能去看看你的農地呢?」,
緊接著
關於藍染的部份,